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黑龙江省印铸刻字业治安管理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9 21:17:50  浏览:969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黑龙江省印铸刻字业治安管理规定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印铸刻字业治安管理规定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1号

《黑龙江省印铸刻字业治安管理规定》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发布,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加强印铸刻字业治安管理,保护合法经营,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印铸刻字业是指经营印刷、制版、铸字、刻字和从事誊写、打字、晒图、翻拍、复印(含多色)业务的行业。
第三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经营印铸刻字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本规定由各级公安机关负责组织实施。
第五条 申请开办刻字铸字业,应到所在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后,到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准营业。
申请开办印刷业,应持主管部门的印制许可证,到所在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后,到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准营业。
申请开办印铸刻字业应当有固定的经营场所,个体工商户应有所在市、县的常住户口。
第六条 印铸刻字业有关闭、歇业、合并、迁移、更名、变更法人代表等情形之一时,应在15日前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注销、变更等手续,并在批准后30日内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变更登记。
第七条 公安机关对领取《特种行业许可证》的印铸刻字业实行年审制度。
第八条 印铸刻字业应建立或联合建立治安保卫委员会;个体工商户可根据具体情况建立行业治安保卫组织。
印铸刻字业的负责人对本单位的治安管理负有直接责任;个体工商户的业主对本厂(店)的治安负责。
印铸刻字业的主管部门应对所属企业的治安管理工作经常检查、指导、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九条 印铸刻字业的从业人员,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守秘密,发现违法犯罪人员或可疑情况,应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印铸刻字业从业人员不得仿印、仿制、加印、加刻承制品;不得私拿成品、半成品,严禁与不法分子勾结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第十条 经营刻字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公章、钢印由县级公安机关指定的制作单位承制,其他单位不得承制;
(二)承制公章的单位应凭公安机关出具的准刻证明,对委托单位的名称、经办人的姓名、住地以及所刻制公章的名称、数量、规格逐项登记,并保存3年,以备查验;
(三)承制公章的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承接、保管公章和作废公章的销毁工作。对超过取货期限3个月不领取的,应造册登记,送交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处理;
(四)承制公章的单位不得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加工、制作公章;
(五)承制名章的个体工商户应在公安机关批准的地点经营印章业务,并不得承制公章。
第十一条 印刷、复印等行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身份证明、证件、介绍信,宗教用品,文件、图纸、资料,有价证券、票据、票证,由公安机关指定的单位承印,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承印。印刷、多色复印应在保密车间(室)进行,委托单位应派人监印、监销;
(二)承印证明身份的证件、证书、介绍信等,应查验当地县级公安机关准印手续;
(三)承印宗教用品,应查验宗教事务管理部门证明、省出版行政部门批准文件和县级公安机关的准印手续,并按国家有关承印宗教印刷品的规定办理;
(四)承印图书、报纸、期刊、内部资料、图片、年历、挂历等出版物及商标、广告,应查验出版或工商行政部门的批准手续;
(五)承印文件、图纸、资料和有单位名称的信纸、信封及有价证券、票据、票证等应查验委托单位出具的证明;
(六)经营多色复印业务的,应建立严格的复印登记、纸张保管、废品销毁登记等规章制度;
(七)不得承印未正式发表的国家领导人讲话稿、讲话记录、内容反动、淫秽、恐怖、封建迷信的物品及没有文件制发单位批准的文件和其他禁止印刷的印件;
(八)未经委印者同意,不得留存承印件。
第十二条 印铸刻字业应指定专人承接业务,凭证登记,对委托单位证明信,应按月装订成册,保存一年,到期送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审查后销毁。
第十三条 造纸、印刷单位生产的产品,应按规定每批留大样5张(造纸按机台和纸种,印刷品按机台,不包括出版物),并在纸样上注明产品名称、原料配比、生产机台号、生产时间、数量、生产与加工单位、销售去向,随时报送县级公安机关备案。
用于经营业务的多色复印机,应具备防止伪造人民币等主要货币的技术功能,对复印件应有可查询的暗码,并经省公安机关检验后,方可使用。
第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处罚:
(一)不按规定承接业务、进行登记和装订委托单位证明信,业务往来失控的,对单位主管人员处5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二)未按本规定领取《特种行业许可证》即开始营业的,责令停业整顿,限期补办有关手续,可以单处或者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承制印章的,没收印章、制作工具和设备。
(三)因故关闭、歇业、合并、迁移、更名、变更法人代表而未到公安机关办理手续的,责令限期办理手续;逾期不办的,对法人或主要负责人处5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四)发现违法犯罪或可疑情况不及时报告的,或不按规定建立治保组织,造成治安管理混乱的,对主要责任人处5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五)对承制件私自仿制、仿印、加印、加刻、私拿的,或造纸、印刷单位不按规定留大样或统一编号的,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处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六)违反刻字业、印刷复印业有关规定的,视情节轻重,责令限期整改、停业整顿或吊销《特种行业许可证》,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七)印刷、刻制淫秽物品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15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并处3000元以下罚款,或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劳动教养。
未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或未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变更等手续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给予行政处罚,直至吊销营业执照。
第十五条 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本规定时应严守法纪,秉公执法,不得徇私舞弊,违者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的处罚裁决程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四章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本规定由省公安厅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1998年1月1日起实行。1988年6月30日省人民政府批准、1988年7月10日省公安厅发布的《黑龙江省印铸刻字业治安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1997年12月25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广西壮族自治区燃气管理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广西壮族自治区燃气管理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燃气管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燃气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燃气,是指供生活、生产等使用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煤制气、重油制气)等气体燃料。
第三条 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燃气生产、储存、输配、经营、使用和燃气工程设计、施工以及燃气用具生产、销售活动的,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发展燃气应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第五条 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燃气管理工作。
各级公安、劳动、工商、物价、技术监督和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配合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燃气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燃气安全检查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对安全生产经营和宣传教育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燃气工程建设管理
第七条 本办法所称燃气工程,是指燃气生产、供应、储存厂(站)、点工程和燃气输配设施工程。
第八条 燃气工程的选址定点,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村庄集镇总体规划、燃气发展规划、消防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燃气工程的选址定点时,应当征求建设、劳动、公安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新建、改建、扩建燃气工程,必须先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劳动、公安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主可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有关手续。
第九条 从事燃气工程设计、施工的单位,必须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取得资质证书。
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外的单位到本自治区从事燃气工程设计、施工活动,必须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持有关证明文件到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从事燃气工程设计、施工活动,涉及压力容器和燃气输送管道的设计、制造、安装的,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锅炉压力容器和燃气输送管道安全监察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条 燃气工程设计、施工,必须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安全的标准、规范、规定进行,确保设计、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审查燃气工程设计时,应当有建设、公安、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参加。
第十一条 燃气工程建设实行招标投标和工程监理制度。
第十二条 燃气工程竣工后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劳动、公安和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三章 燃气设施管理
第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燃气设施,是指燃气生产、供应、储存厂(站)、点,配气站,调压站,液化石油气船运码头和铁路专用线,燃气输送管道,燃气钢瓶以及附设的各种设备等设施。
第十四条 燃气生产、储存、输配、经营单位应当将使用的燃气储罐、槽车罐体,逐台向当地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登记,领取使用证后方可投入使用。
燃气储罐、槽车罐体及其他压力容器、安全附件,应当由当地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专业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定期进行检验、维修和更新。
第十五条 燃气生产、储存、输配、经营单位使用钢瓶、角阀、调压器和燃气用具等设备,必须选用有生产许可证的产品。
第十六条 燃气设施应当设置明显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涂改、毁坏和覆盖。
禁止在燃气设施上修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堆放物品。
第十七条 在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进行施工,施工单位应当提前报建设、公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通知燃气生产、储存、输配、经营单位,经双方商定并落实保护措施后方可施工。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设置严禁明火的明显标志,保护施工现场中的燃气设施。
第十八条 在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进行动火作业,动火作业单位必须向当地县级以上建设、公安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和动火作业方案,经批准并取得动火证。
经批准在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进行动火作业时,动火作业单位必须在作业点周围采取保证安全的隔离措施和防范措施。
第十九条 燃气生产、储存、输配、经营单位应当对燃气设施定期进行检查,发现有破损、漏气等情况时,必须及时修理或者更换。
第二十条 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安装、改装、迁移燃气输送管道,不得在卧室内安装燃气输送管道。

第四章 燃气供应、使用管理
第二十一条 申请从事燃气供应业务的单位,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燃气供应站(点)设置符合本地区燃气发展规划;
(二)有来源稳定和符合标准的气源;
(三)有符合标准的储存厂(站)或者气源厂;
(四)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压力容器、安全附件;
(五)有防火、防爆责任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六)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倾倒残液设施和消防设施;
(七)有与燃气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自有资金;
(八)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九)有计量制度和符合国家规定的计量器具。
第二十二条 从事燃气供应的单位,必须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取得燃气企业资质证书。
从事燃气灌装业务的单位,必须向自治区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取得燃气灌装许可证。
燃气企业资质证书和燃气灌装计可证分别由自治区建设、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发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出租、借用、转让和出卖。
第二十三条 从事工农业性燃气供应业务的燃气供应单位应当建立用户档案,与用户签订供气合同,按照合同规定保证供气。
第二十四条 燃气供应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发布的有关安全生产规定和技术操作规程。燃气供应单位的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运输(押运)人员和灌装工、灌区运行工、燃气用具修理工,必须经建设、劳动、公安行政主管部门培训,取得相应证书。
第二十五条 燃气灌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灌装站内按工艺流程进行操作,禁止直接从燃气储罐和槽车罐体的取样阀灌装燃气钢瓶;
(二)实行燃气灌装复检制度。燃气灌装量和钢瓶内残液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三)禁止使用漏气瓶、超重瓶等不合格的燃气钢瓶灌装然气。
第二十六条 从事工农业性燃气供应业务的燃气供应单位供应燃气应当明码标价,并禁止下列损害用户利益的行为:
(一)违反价格管理规定乱收费;
(二)销售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燃气;
(三)减量供气或者擅自停止供气。
第二十七条 从事营业性燃气供应业务的燃气供应单位需停止供应燃气的,必须提前一个月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并办理其他有关手续。
第二十八条 使用燃气的单位和个人不得倒灌燃气和倾倒、排放燃气钢瓶内的残液。
第二十九条 发生燃气事故,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尽快做好善后工作,并由建设、劳动、公安等有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理。

第五章 燃气用具管理
第三十条 生产燃气用具实行许可制度。
生产燃气用具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燃气生产许可证。
第三十一条 销售燃气用具的单位,必须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得燃气用具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二条 燃气用具必须经法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投放市场。
禁止销售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燃气用具。
对新型复合液体燃料和灶具,必须经自治区建设、公安、劳动、技术监督、环境保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鉴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三十三条 销售燃气用具的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维修站(点),搞好售后服务。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二款、第九、十、十一、十二条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一)无燃气企业资质证书从事营业性燃气供应业务的;
(二)无燃气用具生产许可证、燃气用具经营许可证生产、销售燃气用具的。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无燃气企业资质证书从事非经营性燃气供应业务的;
(二)伪造、涂改、出租、借用、转让和出卖燃气企业资质证书、燃气用具生产许可证、燃气用具经营许可证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条规定的;
(四)直接从燃气储罐或者槽车罐体的取样阀灌装燃气钢瓶的;
(五)未取得燃气灌装许可证或者使用漏气瓶灌装燃气的;
(六)使用超重钢瓶灌装燃气的;
(七)燃气供应单位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运输(押运)人员和灌装工、灌区运行工、燃气用具修理工无证上岗作业的;
(八)未经批准擅自停止供应燃气的;
(九)燃气灌装量高于国家有关标准的。
前款第(一)、(二)、(三)、(六)、(八)项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决定;第(四)、(五)、(九)项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决定;第(四)、(五)、(九)项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决定;第(七)项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建设
、劳动、公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决定。
第三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产品质量、计量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
(二)销售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燃气的;
(三)销售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燃气用具的;
(四)燃气灌装量低于国家有关标准的;
(五)钢瓶残液量高于国家有关标准的;
(六)新型复合液体燃料和灶具未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鉴定合格即投入使用的。
第三十九条 燃气供应单位供应燃气不明码标价或者违反价格管理规定乱收费的,由物价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价格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条 燃气供应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损害用户合法利益的,应当依法赔偿用户的经济损失。
第四十一条 拒绝、阻碍建设、劳动、公安、工商、技术监督等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型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建设、劳动、公安、工商、技术监督等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另规定有行政处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施行前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生产、储存、输配、经营燃气或者从事燃气工程设计、施工、燃气用具生产和经营活动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必须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60日内,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补办有关手续。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1998年2月1日起施行,自治区以前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同时废止。


1997年12月22日

关于短期对外借款实行余额外债管理的通知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关于短期对外借款实行余额外债管理的通知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分局:
为加强对短期外债的管理,保持合理的外债结构,有效地利用短期外债,支持出口创汇,经研究决定,短期对外借款实行余额外债管理。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短期对外借款系指境内机构向境外机构或境内外资、中外合资银行借用一年期以内(含一年)的外汇商业信贷。
二、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全国的外债结构、偿债能力以及为发展出口所需的外汇周转资金的需求情况,确定全国短期外债控制规模。
三、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城市、经济特区的出口创汇能力、短期外汇资金需求以及上一年短期对外借款的使用和管理情况,核定下达短期对外借款余额控制指标。指标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区、市分局管理。
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的外汇自有资金与资产比例、资金来源、经营情况、偿还能力,核定下达银行短期对外借款余额控制指标。
四、短期对外借款余额控制指标,按年度进行调整。短期对外借款月末余额不得超过所核定的短期对外借款余额控制指标,所筹资金可周转使用。
五、短期对外借款不得用于长期项目投资和固定资产贷款,不得用于投机性外汇交易。
六、境内经批准有权对外借款的金融机构(简称“金融机构”)在核定的余额控制指标内负责筹措短期对外借款,其对外签约、或在指标内提款不必逐笔审批,但应按规定办理外债登记。
七、金融机构向出口创汇企业、外贸企业发放一年以内的外汇流动资金贷款,企业可以用新增加的出口收汇或替代进口的收汇,先偿还借款本息,后办理外汇分成。
八、非金融性企业(除外商投资企业外)直接向境内外资、中外合资银行筹借短期借款,贷款协议须报国家外汇管理局或其当地分局批准。
九、经营外汇业务的各银行确实需要 并具有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经批准可以直接借用短期对外借款。短期对外借款余额控制指标占用其总行规模,并由其总行核报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带帽下达到所在地外汇管理分局负责监督管理。
十、借款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办理外债登记,并定期向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报送有关报表和借款使用情况报告。
十一、对违反本规定的借款机构,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将视情节轻重 ,对其实施警告、罚款或停止对外借款业务的处罚。
本《通知》下发后,原中国人民银行银发[1988]158号文《关于对沿海地区短期借款实行余额外债管理的规定》同时废止。




1990年10月5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