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抚顺市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11:57:12  浏览:990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抚顺市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辽宁省抚顺市人民政府


抚顺市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抚顺市人民政府令第14号 1990年9月31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乡医疗机构管理,促进医疗事业发展,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人民心身健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我市境内开办从事医疗活动的机构或组织(以下简称医疗机构)、均适用本办法:
(一)、卫生部门所属医疗机构;
(二)、工业及其它部门所属医疗机构;
(三)、集体、个体医疗机构;
(四)、部队医疗机构对社会开放部分;
(五)、其它从事医疗活动的机构或组织。
第三条、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是医疗机构的主管部门。其职责是:
(一)、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开办各类医院、门诊部及各种医疗咨询服务站、点的审批;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开办卫生所、医务室及个体诊所的审批;
(二)、医疗机构及医疗活动的管理,按机构审批权限,分别由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市卫生行政部门有权委托市企事业医院(所)、管理指导委员会、卫生工作者协会对全市企事业医院(所)、和集体、联合、个体医疗机构的业务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医疗收费管理、检查和监督,负责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作出处罚。
第四条、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恪守卫生部制定的《医院工作人员守则》和《抚顺市医德规范实施细则》,加强医德修养,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群众的监督。
第二章、医疗机构管理
第五条、开办医疗机构须经单位主管部门同意,计划部门批准,并交验有关证件(个体开业应出具书面申请)、,申领《医疗执业许可证》后,方准开业。《医疗执业许可证》每年验讫一次。
第六条、开办医疗机构的条件。集体、个体和私营医疗院、所按《辽宁省集体、个体和私营医疗院、所管理办法》执行。卫生部门所属及企事业医疗机构按《辽宁省清理整顿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执行,其中企事业医疗机构并按下列标准掌握:
(一)、职工人数不足300人的单位设医务室,配备专职医务人员,业务用房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
(二)、职工人数301-3000人的单位设卫生所,配备医、药、护三类人员,业务用房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
(三)、职工人数3001-5000人的单位设卫生所或门诊部,配备医、药、护、检验、放射线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所或门诊部的卫生技术人员构成比例、科室设置、医疗器械装备,必须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职务岗位设置原则》;业务用房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
(四)、职工人数5000人以上的单位设职工医院,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院址必须符合卫生学要求;
2、设置病床不小于20张,每张床配有相应的病床单元服务设施(包括床头桌、凳、被服、暖瓶、脸盆等)、;
3、医院应明显划分出门诊、病房和医技科室的地域,且布局合理;综合性医院须设有内、外、妇、儿和急诊科;
4、有与医院床位数相适应的房屋建筑,其中每床所占建筑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每床所占病室使用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
5、具有开展医疗业务相适应的诊断抢救及消毒用的器械装备和药品,并提供固定、连续的保障医疗、护理、急诊、预防和保健服务的仪器装备;
6、按卫生部规定的人员编制要求,配备有各级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病床与工作人员之比不低于1:0.7;卫生技术人员应占工作人员总数的75%以上;医师数不少于卫生技术人员的25%,其中主治医师以上职称者不少于医师总数的40%;
7、能提供为病员生活服务的保障设施;
8、有基本的污水污物处理设施。
卫生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办医院的等级评审,按卫生部制定的《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执行(专科医院参照执行)、。
第七条、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县及县以上全民所有制医院可以开设分院。开设分院必须依靠本单位的人员、资金、设备,并对分院医疗服务质量负责。主体医院未投入人员、资金、设备的医疗机构不得以其分院的名义开展医疗业务活动。
院际间建立的医疗协作联合体,由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其必须以医疗技术协作为宗旨,应互惠互利,注重社会效益。
第八条、医疗机构迁移、歇业、停业、扩建、增床、减床及扩大诊疗项目等,需提前一至二个月,报请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施行。
第九条、医疗机构不得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活动。医疗机构聘用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须将所聘人员职称、学历、专业等有关证件,报请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后方可聘用。
第十条、医疗机构的牌匾和印章必须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名称规格刻制,并报发证机关备案,未经批准不得冠以中国、某盛某市、某中心等字样。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所属的医疗机构名称,按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确定;企事业单位所属的医疗机构名称,须冠以所属单位全称及“职工”字样;集体、联合、个体医疗机构的名称,应注明所有制的性质。
第十一条、各级医疗机构应承担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任务。不能派出医务人员承担的,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可缴纳费用,由其它医疗机构代行承担。
第十二条、各种医疗广告须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核准,不得宣传诊疗效果,有关具体程序按《抚顺市广告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三章、医疗活动管理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开展医疗业务活动,应遵守医疗原则、用药规定和技术操作规程,讲究医德,实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
第十四条、医疗检查不得随意扩大项目,不得将医疗检查收入与医生个人奖金挂钩。
第十五条、医生必须因症施治,合理用药,遵守门诊、住院限量投药和自费药品使用管理制度。严禁将生活用品、营养补品作为药品投放,不得将售药金额与医生个人奖金挂钩。
第十六条、医疗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入出院标准。不得以“挂床”形式收取病员的住院费,需转诊治疗的不得收取费用。
第十七条、医务人员开展业务服务,在职医务人员从事院外兼职,必须遵守《辽宁省医疗卫生人员业余服务的规定》、《辽宁省医疗卫生人员院外兼职管理办法》。
第十八条、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员,须经市卫生行政部门统一 组织考试、考核,取得合格证后,才可应聘;具备开业条件,方能办理执业手续,从事医疗活动。
第十九条、医疗证件由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制发,其它任何机关团体发出的证件一律无效。外地卫生技术人员在我市从事医疗活动,应经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禁止巫医、游医、药贩扰乱医疗市场,取缔非法行医。
第四章、收费管理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收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物价部门统一制定的收费标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提高收费标准。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新增加的设备、仪器的收费标准,须经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市物价部门批准后,方可按新增项目收费标准收费。
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开设的分院和医疗技术协作联合体,不得以主体单位名义收费,仍按其原收费标准收费。
第二十三条、医疗收费应使用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制定的门诊、住院收据和现金收讫印章。
第五章、罚则
第二十四条、对有违反本办法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可视其情节轻重,予以警告、没收非法所得、罚款、停业整顿、吊销《执业许可证》等处罚。
对给予一千元以上罚款、吊销《执业许可证》处罚的,须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医疗机构和个人,予以警告,并处以一百元至二百元罚款:
(一)、对病员随意扩大检查项目的;
(二)、药品收入与医生个人奖金挂钩的;
(三)、违反用药制度的,将生活用品作为药品投放的。
第二十六条、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医疗机构和个人,予以停业整顿,并处以二百元至五百元罚款:
(一)、医疗机构的名称、牌匾、印章与批复不符的;
(二)、分院、联合体协作床位超出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数目的;
(三)、擅自聘用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活动的,私自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活动的;
(四)、使用未经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收据和现金收讫印章的。
第二十七条、对违反国家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法规、章程以及达不到有关标准的,未经批准擅自增设床位,随意扩大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和个人,处以五百元至一千元罚款。
第二十八条、对非法行医者,收缴其行医所用的器械、药品,没收其全部非法所得,并处以五百元至二千元罚款。
第二十九条、对医务人员向病员和病员家属索要钱物的,除退回所要钱物外,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对未经批准擅自开设分院、联合体的,责令立即停办,并对开设单位处以二千元至三千元罚款;对擅自挂分院等机构牌子的医疗机构,予以吊销《执业许可证》,并处以二千元至三千元罚款。
第三十一条、对违反医疗卫生收费规定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给予处罚。
第三十二条、卫生行政部门和受其委托的市企事业医院(所)、管理指导委员会、卫生工作者协会的工作人员,凭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发的《医疗工作监督检查证》执行公务。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应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秉公办事。对贪赃枉法、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对触犯刑律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卫生行政部门罚没款项,应统一使用由财政部门制发的罚没票据,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全额上缴同级财政。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由市卫生局负责解释。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吉林省湿地保护条例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


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39号

  《吉林省湿地保护条例》经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10年11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2010年11月26日

吉林省湿地保护条例


  (2010年11月26日在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基本功能,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湿地保护有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适宜喜湿野生动植物生存,具有调节周边环境功能并经过认定的地域。湿地分为沼泽、湖泊、河流、水库、塘坝等类型。

  本条例所称重要湿地, 是指被《国际湿地公约》或者《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列入重要湿地名录的本省境内的湿地以及经过省专家委员会认定的本省重要湿地。

  第四条湿地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是湿地保护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湿地保护实行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保护管理体制。水利部门负责河流、水库、塘坝的管理;发展和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畜牧、气象等各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分别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做好湿地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湿地保护和利用的科学研究,积极推广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先进技术。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民的保护意识,对在湿地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均有保护湿地的义务,对破坏、侵占湿地的行为有权检举或者控告。

  第二章 保护与利用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水资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的湿地保护规划。

  省湿地保护规划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市(州)、县(市)湿地保护规划由本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备案后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湿地保护规划,规划需要变更的,应当经过原批准程序审批。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鼓励和支持湿地保护政策,合理安排资金投入,逐步建立重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第十一条省人民政府设立湿地专家委员会,负责湿地及保护范围认定、湿地资源评估以及对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其他活动提供技术咨询和评审意见。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湿地专家委员会成员应当包括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畜牧、气象以及渔业等方面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退耕、围堵、引水治沙、种草、生态移民等措施,鼓励和支持对退化湿地进行恢复改造。统筹协调区域或者流域内的水资源分配,充分兼顾湿地生态用水。当湿地生态用水短缺时,应当采取工程补水等措施恢复生态用水。

  第十三条利用湿地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或者生态旅游活动,必须符合湿地保护规划,维护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禁止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禁止超出资源的再生能力给野生动植物物种造成永久性损害,禁止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第十四条在湿地上修建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围坝、通道等设施,不再利用的,原利用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湿地保护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要求,及时清理并恢复原貌。

  第三章 监督与管理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湿地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相关部门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各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资源进行定期调查和监测,建立湿地资源档案。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调查和监测结果适时发布湿地资源状况公报。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湿地设立保护界标,保护界标应当标明湿地类型、保护级别和范围等内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或者擅自改变湿地保护界标。

  第十八条向重要湿地引进动植物物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湿地保护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对引进物种应当进行跟踪监测,对可能给湿地造成或者已经造成危害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主管部门,并采取措施,消除危害。

  第十九条向重要湿地投放防疫药物或者采取其他防治措施的,应当事先向有关湿地保护主管部门报告,在湿地保护主管部门指导下制定防治方案,避免或者降低对湿地生态功能的损害。

  第二十条 禁止在湿地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擅自围垦、占用湿地或者改变湿地用途;

  (二)非法采沙、取土;

  (三)放牧、烧荒、砍伐林木、采集国家或者省重点保护的湿地植物;

  (四)向湿地及周边区域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倾倒固体废弃物;

  (五)猎捕、毒杀水鸟及其他野生动物,捡拾、收售鸟卵;

  (六)私建、滥建建筑物和构筑物;

  (七)破坏湿地保护监测设施及场地;

  (八)其他破坏湿地的行为。

  第四章 湿地自然保护区与湿地公园

  第二十一条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有代表性或者典型性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区域,包括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湿地生态系统区域;

  (二)珍稀、濒危野生物种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及其他候鸟的主要繁殖地、栖息地或者主要迁徙停歇地;

  (四)其他需要保护的具有特殊保护意义或者重要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的湿地。

  第二十二条湿地自然保护区设立的审批手续,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保护区管理所需经费,由保护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安排。

  第二十三条生态景观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人文景观集中、科普宣传教育意义明显的湿地,可以建立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地方级湿地公园。

  第二十四条建立国家级湿地公园,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区域地位重要,湿地主体功能具有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生物物种独特;

  (二)自然景观优美或者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

  (三)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价值。

  第二十五条建立地方级湿地公园,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一定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湿地生态特征显著;

  (二)以湿地景观为主体,融合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科学、教育和历史文化价值;

  (三)能够在保护湿地野生动植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十六条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向省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林业主管部门经审核同意后,报国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申报地方级湿地公园,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向省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建立。

  第二十七条对尚不具备条件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湿地保护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可以建立湿地保护小区或者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具体管理参照自然保护区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增加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保护小区的建设投入,建立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湿地保护投入机制,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保护小区建设。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湿地保护主管部门或者相关部门给予处罚;设立湿地保护区的,由保护区管理机构给予处罚:

  (一)违反第一项规定,擅自围垦、占用湿地或者改变湿地用途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并根据其行为对湿地造成的损害程度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违反第二项规定, 非法采沙、取土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并按照采沙、取土每立方米十元至二十元的标准处以罚款,有非法所得的,同时没收其非法所得;

  (三)违反第三项规定,对放牧、烧荒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对砍伐林木、采集植物的,没收树木、植物和非法所得,并处以实物价值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四)违反第四项、第六项规定,向湿地及周边区域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倾倒固体废弃物,私建、滥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整改,并根据其行为对湿地的破坏程度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第五项规定,捡拾鸟卵的,没收鸟卵,并根据保护级别,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猎捕、毒杀水鸟及其他野生动物、非法收售鸟卵的,没收捕杀、收售所得动物及鸟卵,根据数量和保护级别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违反第七项规定,破坏湿地保护监测设施及场地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并按设施及场地实际受损价值处以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前款规定的限期恢复原状,当事人逾期未履行的,由所在地湿地保护主管部门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已经独立设置芦苇管理部门的,可由省林业主管部门委托在湿地范围内对破坏芦苇资源的行为予以行政处罚。

  第三十条 湿地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未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履行湿地保护管理职责,造成湿地生态功能破坏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湿地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通报。

  第三十一条湿地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本条例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天津市地方性法规制定程序若干规定(修正)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


天津市地方性法规制定程序若干规定(修正)
天津市人大


(1986年4月28日天津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1989年4月25日天津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修改<天津市地方性法规制定程序若干规定>部分条款的决议》修正)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地方性法规议案的提出
第三章 地方性法规草案的审议
第四章 地方性法规的通过
第五章 地方性法规的颁布
第六章 地方性法规的修改和废止
第七章 附 则
附件: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天津市地方性法规是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和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在本市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第二章 地方性法规议案的提出
第三条 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市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人民代表大会的一个代表团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地方性法规议案。
第四条 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市人民政府,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议案。
第五条 地方性法规议案,一般应附有地方性法规草案。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者代表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提出的地方性法规议案,可以不附有地方性法规草案,但是应该说明议案的主要内容和提出的法律根据、宗旨。
第六条 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附有法规草案的地方性法规议案,由市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未附有法规草案的地方性法规议案,由市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它的常务委员会审议处理。
第七条 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的未附有法规草案的地方性法规议案,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起草法规草案,并分别交市人民政府、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委员会起草。
第八条 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应同时提出关于法规草案的书面说明,并附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资料。

第三章 地方性法规草案的审议
第九条 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大会全体会议听取议案提请人关于该法规草案的说明后,由各代表团审议。
大会议案审查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对法规草案进行统一审议,向大会主席团提出审议结果的报告和草案修改稿,经主席团会议审议后,印发各代表团,并将修改后的法规草案提交大会全体会议表决。
第十条 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地方性法规草案,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委员会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并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将法规草案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草案。
第十一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须听取关于法规草案的说明和初审意见,经过对法规草案进行认真审议后,可以付诸表决;也可以根据会议的意见,授权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对法规草案进行修改,并提出修改说明,在另一次常务委员会
会议上进行审议、表决。
第十二条 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地方性法规草案,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情况决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第十三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时,市人民政府、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负责人以及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应列席会议。
第十四条 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地方性法规议案,在交付表决前,议案提请人要求撤回的,经市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同意后,对该项地方性法规议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四章 地方性法规的通过
第十五条 地方性法规草案审议完毕,对法规草案的最后文本进行表决。
第十六条 通过地方性法规,采取举手或者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
第十七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议案,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议案,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五章 地方性法规的颁布
第十八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由市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发布公告,予以颁布。
第十九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颁布。
第二十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分别以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文件为正式文本,并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刊》、《天津日报》上公布。
第二十一条 地方性法规在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之日起的一个月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第六章 地方性法规的修改和废止
第二十二条 地方性法规的修改和废止,由通过法规的机关决定。修改和废止的程序适用本规定。
第二十三条 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该地方性法规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自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之日起施行。

附:天津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修改《天津市地方性法规制定程序若干规定》部分条款的决议

(1989年4月25日通过 1989年4月25日公布施行)


天津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和天津市制定地方性法规工作的实际情况,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中的有关规定,决定对《天津市地方性法规制定程序若干规定》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三条修改为:“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市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人民代表大会的一个代表团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地方性法规议案。”
二、将第四条修改为:“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市人民政府,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议案。”
三、将第九条修改为:“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大会全体会议听取议案提请人关于该法规草案的说明后,由各代表团审议。
大会议案审查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对法规草案进行统一审议,向大会主席团提出审议结果的报告和草案修改稿,经主席团会议审议后,印发各代表团,并将修改后的法规草案提交大会全体会议表决。”
四、将第十四条修改为:“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地方性法规议案,在交付表决前,议案提请人要求撤回的,经市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同意后,对该项地方性法规议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五、将第十八条修改为:“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由市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发布公告,予以颁布。”
六、将第十九条修改为:“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颁布。”
《天津市地方性法规制定程序若干规定》根据本决议修正后,重新公布。



1989年4月25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