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游泳池中常见的法律纠纷/宋飞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8 02:07:48  浏览:852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游泳池中常见的法律纠纷
作者:宋飞

对于喜爱游泳的人来说,炎热的夏季是快乐的,因为可以泡在一池碧水里做一条爱游泳的鱼。除了选择江里海边畅游,各个大小游泳馆也是消夏的好去处,特别是对那些正放暑假的孩子们来说,游泳池简直就是玩耍的天堂。可是,在游泳池享受休闲惬意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留心游泳池里容易引起的一些法律纠纷(很多地方都只是点到为止)
首先看收费处。笔者在网上找到了一份佛山市南海区名汇城市花园的游泳池收费标准:“月票(小孩:200 元/月/30 次、大人:240 元/月/30 次)……”。这个看上去还不够详细,那么我回忆一下我所去过的当地游泳池的收费标准:“教练包会培训票(又叫VIP会员卡,小孩:300元/ 12 次,大人,400元/ 12 次);月票(小孩:200 元/ 30 次、大人:240 元/ 30 次,可以两个人共一张票);按次算10元/人,每天上午11点前5元/人”。这个收费标准不高,主要是为了招徕顾客,而且小孩收费一般都没有明码标价,只是你去咨询时他才告诉你。但是过了收费处,一旦进到游泳池大门,问题就来了。
接着看游泳池大门。曾经有这样一个案子:在2009年7月,酷暑难耐之际,湖北安陆有人冲着网络论坛上有人发过了“泰合乐园——孩子们的乐园”这样的一个广告贴,于是家里三个大人带着三个小孩驱车到泰合乐园游泳池。花30元为三个小孩购买了三张游泳票。三个孩子蹦蹦跳跳地准备进去,大人们向守门的两个人出示游泳票,说三个孩子游泳,守门“黑大个”拦住我们:“大人不能进去,进去就得买票。”大人们说:“那我们的孩子谁照看啊?”,“黑大个”说:“公司的规定,大人不能进。”大人们说:“我们就进去照看孩子,不会下水玩的。”。“黑大个”说:“进去不下水也是一人10元钱!”我们说“你们这真是个霸王条款啊!”话未落音,也是一孩子欲进去游泳,“黑大个”拦住了他的父母亲,说的是同样的话。“那我们的孩子进去游泳,不让我们进去,出了事,你们负不负得起责任?”,“黑大个”说:“不管!”。双方遂发生口角。“黑大个”指着那孩子父亲说:“老子搞死你!”双方发生肢体冲突。 三个大人见状后,退票,收银“女将”把退的钱往桌上一摔,白眼道:“外面有通知!”。我们到外面找也没找到相关公告。 对于泰合乐园这样的服务,几个大人感到无语。这样素质的人员还来服务,是丢了谁的脸?这种粗暴、无礼的服务能让这里成为“孩子们的乐园”?这种缺乏人性化的管理能给所谓的公司带来持续的发展? 于是他们发帖子希望工商管理部门通过行政手段铲除这个“霸王条款”,物价部门规范其收费。 结果在网上引起了一场论战。
这种火爆的打斗场面笔者虽然没见过,但是多带人进去的事情,大门检票的人确实是不允许的。带小孩去游泳对于顾客来说,也就变得非常不方便了。
再看沐浴间。在浙江省江山市万隆度假村游泳池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小女孩在2010年7月5日购买了一张30天的游泳票(月票上的有效期限为8月31日),就在第二次在更衣间丢失了这张月票,小孩子发现后哭得很伤心。当时工作人员说帮着找找看,说让拿上发票去看看,拿去发票又说不能补,也不能挂失。女孩的家长想不通为什么不能,发票上号和月票上都有序号的,350元相当于其工资,该处就这样不理不睬,相会推诿,30天时间眼看就要过去了,她的家长很无奈,怀着唯一的希望于当月11日向工商局投诉,希望能尽快解决。可是工商局不予受理。
说起这个月票问题,笔者不免想多说几句。笔者也曾丢失去游泳的月票,去找游泳池管理人员询问,他们说,根据他们的工作流程,划卡时我的票号他们也确实记得,但是他们没有开发票的习惯,也只办理教练包会培训票的挂失补发手续,还要收取手续费3元,因为他们在这种VIP会员卡上填写了会员的姓名及基本信息,属于记名票。对于月票,属于不记名票,不予办理挂失补发,谁捡去谁还可以凭没划完的记录继续使用。这一说法确实属于一个“霸王条款”,希望立法者和执法机关认真考虑广大消费者的这一诉求,否则游泳顾客被侵犯权益的事件将会层出不穷,而且对游泳池管理者又起不到一点规范其经营服务质量的作用。
最后看保管设施。2008年6月在上海某平价游泳池(收费标准为15-25元/场/人),打工仔木木早就知道公司附近的某游泳馆设施比较陈旧,但冲着15元一小时的低价还是忍不住前去体验了一次,而霉运偏偏给他碰上了。由于游泳池的水不是太干净,前来游泳的人又多,木木游得不爽,于是匆匆上岸,结果冲淋间居然只有冷水没有热水,更让人气恼的是,回到更衣室,木木发现自己的钱包不见了!虽说里面的现金并不多,但是还有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证件,一下子全丢了十分麻烦。
破旧的木质衣柜上,5元抵押换来的小铁锁有明显的撬开痕迹,木木真后悔没有自己带把坚实的锁,因为这种小锁对小偷来说实在是太容易开了,一根细钢丝就可以轻松搞定。气愤之下,木木找来了游泳馆的管理员,询问相关情况。管理员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神态,竟指着墙上“贵重物品请寄存”的字样和木木说:“我们这里有服务台,一般客人都会将贵重物品寄存,如果自己将物品锁在衣柜里,丢失了我们不负责。”这理由看起来无懈可击,一时木木竟想不到如何辩驳,只能自认倒霉,发誓以后再也不来了。
后来和同事诉苦,同事安慰木木:“损失点钱财尚且还算事小,有些不正规的游泳池都没有配备足够的救生员,即使有救生员很可能资历也不过硬,万一出了点事故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木木心想,看来以后不能贪便宜,还是选择硬件设施好软件设施都相对齐全的游泳馆比较靠谱。
对于木木的遭遇,笔者也深有感触。我去过的那个游泳池,还没有单独的更衣间呢,而是直接在游泳池岸上一个非常显眼的位置放置了一个生锈的旧保管箱,一把小锁,一根细钢丝,又不是上海,还要3元钱保管费!实在是很不划算。
以上点到的三类事情能否起诉?笔者认为是可以的。喜欢较真的人们可以记住以下法律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百七十四条:“保管期间,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毁损、灭失的,保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保管是无偿的,保管人证明自己没有重大过失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管理人或者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九条:“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接收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
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 94条:“拾得物灭失、毁损,拾得人没有故意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拾得人将拾得物据为己有,拒不返还而引起诉讼的,按照侵权之诉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零七条:“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第一百零九条:“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第一百一十条:“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知道权利人的,应当及时通知其领取;不知道的,应当及时发布招领公告。”
第一百一十一条:“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百一十二条:“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
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拾得人侵占遗失物的,无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费用,也无权请求权利人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第一百一十三条:“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六个月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
说了这么多牢骚话,三伏天也到了,还是希望大家留心,因为立法者和执法机关的关注重点不在这个关系民生的小小游泳池上,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考虑。到平价游泳池游泳时,一定要注意保留证据(这是指需要起诉的情形),或者一个人去游泳,一个人看东西(这是指不想起诉的情形)。一分钱一份货,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地方,自然这类法律纠纷就会少一些。想来想去,还是海南和珠海、深圳那边的游泳池泡凉水澡舒服,不用去想这些法律纠纷的问题。



作者简介:宋飞,1980年12月11日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现在湖北黄冈市黄州区政府法制办工作。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关于2002年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2002年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

财预[2002]616号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01〕37号)规定,中央财政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规范的方法,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实施一般性转移支付。


  一、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目标是扭转地区间财力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实现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近期内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目标是缓解财政困难地区财政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保障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等最基本的需要。
  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力求公平、公正。资金分配考虑影响财政收支的客观因素,采用规范的公式化方式操作。二是循序渐进。中央财政逐年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规模,逐步实现转移支付目标。三是适当照顾老少边地区。在增加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同时,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给予照顾。


  二、一般性转移支付额的确定
  一般性转移支付额主要按照各地标准财政收入和标准财政支出差额以及转移支付系数计算确定。用公式表示为:
  某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额=(该地区标准财政支出-该地区标准财政收入)×该地区转移支付系数
  凡标准财政收入大于或等于标准财政支出的地区,不纳入转移支付范围。此外,对难以按统一公式量化但又必须解决的特殊问题,增加特殊转移支付。


  三、标准财政收入的确定
  各地区标准财政收入由地方本级标准财政收入、中央对该地区税收返还和财力转移支付构成。地方本级标准财政收入主要根据各税种的税基和税率计算确定。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财力转移支付(扣除各地区对中央的上解)按财政部核定数确定。
  (一)增值税(地方分享25%部分)。税基按增加值、税率按平均有效税率计算确定。
  (二)营业税。按税目分别计算。其中,建筑业、餐饮业、销售不动产和公路运输等应税品目的税基按营业收入等计算,税率按平均有效税率计算;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不含公路运输)和转让无形资产等应税品目的营业税按实际收入计算。
  (三)城市维护建设税。税基按消费税实际收入、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标准收入之和计算,税率按实际有效税率计算。其中,实际有效税率根据各地区城市维护建设税实际收入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实际收入之和的比例确定。
  (四)资源税。按税目分别计算,其中,原煤、原油、原盐、天然气和铁矿石等应税品目的税基按实际产量计算,单位税额分别按各地区单位税额计算确定;其他非金属矿原矿和有色金属矿原矿资源税按实际收入计算。
  (五)城镇土地使用税。税基按各地商业性用房占地面积计算,单位税额在平均有效税额基础上,根据各地区人均GDP水平调整确定。
  (六)农业特产税。按烟叶、原木、水产品、水果、茶叶、蚕茧和橡胶等应税品目分别计算。其中,烟叶的税基按计划产量和国家计划价格计算,税率采用法定税率;原木税基按计税总值计算,税率采用法定税率;水产品税基按实际产值计算,水果、茶叶、蚕茧和橡胶的税基用实际产量替代,水产品、水果、茶叶、蚕茧和橡胶等税率采用平均有效税率。
  (七)屠宰税。税基按猪、牛、羊等牲畜产量计算,税率按平均有效税率计算。
  (八)个人所得税。按税目分别计算,其中工资薪金所得税按各地人均应税工资、平均有效税率、各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状况等因素计算;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税基按个体工商业户营业收入计算,税率参照平均有效税率分类计算;其他个人所得税按实际收入计算。
  (九)企业所得税。税基按营业盈余调整计算,税率参照平均有效税率确定,并参照各地区地方企业所得税占全部企业所得税的实际比重调整。
  (十)房产税。税基按房产价值计算,税率按平均有效税率计算。
  (十一)印花税、农业税、牧业税、车船使用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等按实际收入计算。
  (十二)中央对各地区的税收返还以及原体制定额补助、调整收入分配政策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等财力转移支付,各地区对中央的体制上解、专项上解等按财政部核定数计算。


  四、标准财政支出的确定
  各地区标准财政支出主要为该地区行政公检法标准支出等经常性支出项目之和,根据标准财政供养人数和全国统一支出水平等因素,按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其他经常性支出项目分别计算确定。
  (一)标准财政供养人数
  标准财政供养人数由标准在职职工人数和标准离退休人数构成。标准在职职工人数按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分别计算确定,选用的因素包括总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市辖区人口,可居住面积及人口密度等。标准离退休人数在1999年各地实际数基础上,参照地方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的比例调整确定。
  (二)行政和公检法部门支出
  1.人员经费。人员经费按标准财政供养人数和支出标准核定。支出标准参照平均支出水平按省级、地市级、县乡级分别核定。
  2.公用经费。公用经费按车辆燃修费、取暖费和业务费及其他公用经费计算。
  车辆燃修费。车辆燃修费包括燃油费和维修费。燃油费根据车辆数、单车燃油消耗量、燃油单位价格、高原燃油消耗系数和公路运输距离调整系数等因素计算确定。维修费根据车辆数与单车年维修费支出定额及路况调整系数计算确定。
  取暖费。按财政供养人数和人均取暖费标准计算。人均取暖费标准按照各地冬天平均气温和相关地区取暖费支出水平分类确定。
  业务费及其他公用经费。按财政供养人数和人均支出水平核定。人均支出水平根据平均支出水平按省级、地市级和县乡级分别核定。
  (三)教育部门支出
  1.人员经费。人员经费按教育部门标准财政供养人数和人均支出标准计算确定。人均支出标准参照平均支出水平按省级、地市级和县乡级分别核定。
  2.事业费。事业费包括公用经费、校舍修缮费等,按照标准财政供养人数和事业费支出标准计算确定。事业费支出标准参照平均支出水平按省级、地市级和县乡级分别核定。
  3.取暖费。按照标准财政供养人数和人均取暖费支出标准分省、地、县三级计算确定。人均取暖费支出标准参照行政公检法取暖费支出标准核定。
  4.人口较少民族义务教育经费。
  (四)农林水等其他部门支出
  农林水等部门包括农林水利气象、文体广播(含计划生育)、卫生、工业交通、流通、科学、税务、抚恤社保和其他部门等。
  1.人员经费。人员经费按各部门标准财政供养人数和人均支出标准计算确定。人均支出标准按省级、地市级和县乡级分别核定。
  2.取暖费。按照标准财政供养人数和人均取暖费支出标准分省、地、县三级计算确定。人均取暖费支出标准参照行政公检法取暖费支出标准核定。
  3.事业费。事业费根据标准在职职工人数和人均支出水平计算确定。人均支出水平参照平均支出水平计算。
  4.卫生部门标准支出还包括地方病综合防治经费支出。
  (五)城市维护建设支出
  1.人员经费。人员经费按城建部门标准财政供养人数和人均支出标准计算确定。人均支出标准按省级、地市级和县乡级分别核定。
  2.取暖费。按照标准财政供养人数和人均取暖费支出标准分省、地、县三级计算确定。人均取暖费支出标准参照行政公检法取暖费支出标准核定。
  3.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城市公用事业以及城市住房建设等方面支出,按城区人口、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实有铺装道路面积、道路因素分配率等因素计算。
  (六)社会保障补助支出
  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包括养老保险基金标准支出、国有企业下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支出和下岗职工取暖费支出。其中,养老保险基金补助支出根据参加统筹的离退休人数、人均养老基金补贴支出及赡养率等因素计算;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支出根据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的实际人数和地方人均下岗职工保障补助支出等因素计算;下岗职工取暖费支出按照各地区进入再就业中心的下岗职工人数和核定的各地区取暖费标准计算确定。
  (七)优抚和社会救济支出
  优抚和社会救济支出主要包括伤残抚恤费、定期抚恤金、生活补助费、定期定量补助和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按照优抚救济对象人数和人均定额计算。
  (八)离退休经费
  离退休经费根据标准离退休人数与人均支出标准计算确定。其中人均支出标准参照平均支出水平,按省级、地市级和县乡级分别确定。
  (九)粮食风险基金支出(地方配套部分)
  粮食风险基金支出按照中央安排的各地区粮食风险基金数额及各地区配套比例计算确定。
  (十)支援农业生产支出
  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分项目计算。其中:小型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补助支出按耕地面积计算;支援农村合作生产组织资金和农村开荒补助支出按乡村人口计算;农村农技推广和植保补助支出按粮食产量计算;农村草场改良补助支出按各地实际支出数计算;畜禽保护补助支出按牧业产值计算;农村造林和林木保护补助支出按林地面积计算;农村水产补助支出按水产养殖面积计算;粮食自给工程资金按粮食产量计算。


  五、转移支付系数的确定
  转移支付系数参照当年一般性转移支付总额、各地区标准支出大于标准收入的收支差总额以及各地区财政困难程度确定。对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适当提高转移支付系数。


  六、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与监督
  省、市级政府要承担起分级管理的应尽职责,除了中央财政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外,还要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本级支出和专项拨款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规模,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的支持力度,切实帮助解决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要力求公平、公正,要通过公式化方式分配转移支付资金,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转移支付的形式要力求简化,并相对稳定。对原体制补助、原体制上解等较为确定的转移支付要进行归并。省、市级财政要采取措施保证安排给县、乡的转移支付资金落到实处。各地要将本年度省对下的转移支付办法、转移支付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上报财政部。


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企业境外并购事项前期报告制度》的通知

商务部 国家外汇管理局


商务部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企业境外并购事项前期报告制度》的通知

(2005年3月31日 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

商合发[2005]1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外汇管理部,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市分局,各中央企业:

  为及时了解我国企业境外并购情况,向企业提供境外并购及时有效的政府服务,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了《企业境外并购事项前期报告制度》。现予印发,于2005年5月1日起实施,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企业境外并购事项前期报告制度


  一、为及时了解我国企业境外并购情况,向企业提供境外并购及时有效的政府服务,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称境外并购系指国内企业及其控股的境外中资企业通过购买境外企业的股权或资产的方式(包括参股、股权置换等)获得该企业的资产或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三、企业在确定境外并购意向后,须及时向商务部及地方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地方省级外汇管理部门报告。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的企业直接向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报告;其他企业向地方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外汇管理部门报告,地方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外汇管理部门分别向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转报。

  四、企业报告时,需填写并提交《境外并购事项前期报告表》(附后)。

  五、各有关政府部门及其相关工作人员须严格保守此项工作中接触到的企业商业秘密。

  六、企业履行境外投资核准手续,仍需按照《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令二00四年第16号)和《关于内地企业赴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商合发[2004]452号)的规定办理。

  七、本制度由商务部负责解释。

  附件:境外并购事项前期报告表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